[钉科技评述] 很多消费者对NFC这一技术已经不算陌生,这一技术中文名叫“近场通讯技术”,是一种可以在10cm或更短距离内进行简短通信的技术,可以实现支付、刷门禁等功能。
搭载这一技术的手机硬件产品也越来越多,近期,一些起售价在2000元以内的手机,也开始逐渐搭载NFC功能,比如OPPO K5、realme X2、Redmi Note8 Pro等。
NFC技术能够不断下探至相对更低价格段的产品,主要得益于应用越来越多,尤其在交通支付方面,用户需求不断提升。
同时,NFC的硬件成本逐渐下探,在这一价格级别的产品中加入也不会造成过大的成本负担。小米副总裁卢伟冰就曾在微博中提到:“NFC功能增加的成本在几年前4-5美金,目前已经降到2美金左右……但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支持NFC,成本一定会再大幅度下降,NFC生态圈也会加快建设,未来NFC也许会跟TYPE-C一样变成手机标配。”
但是,NFC技术仍然面临着普及阻力,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其一,B端用户是否支持。
NFC支付很有可能增加商户成本,商户不一定乐意加入。
虽然NFC在手机上的硬件成本已经得到降低,但NFC生态是需要更多设备的支持,尽管目前在公共交通方面对于NFC的支持已经做得比较好,但在商户方面,对于NFC的支持可能相对较差一些。
这主要是因为NFC支付需要商户拥有支持NFC支付的相应设备,对于一些小型商户来说,可能并不想购买相关的NFC支付设备,而是选择成本更加低廉的二维码支付,它只需要将二维码打印到纸上,就可以进行交易,还是有着一定的成本优势。
同时,NFC使用场景受限,会造成用户综合使用成本的提升——结合上述描述,商户可能并不倾向于采用NFC支付设备,而用户在购买NFC手机后,使用场景的受限,甚至部分用户接触NFC支付较少,造成硬件几乎没有使用,却付出了成本。并且,搭载NFC的产品为了保持价格稳定,很有可能会在其他配置方面做出让步。
其二,整体体验是否良好。
一是,NFC硬件占用手机内部空间。卢伟冰在微博中曾提到,NFC“会增加机身厚度”,这与NFC需要天线有着一定的关系,手机厚度的增加,与当下手机向着轻薄发展的理念相悖。
二是,已经搭载NFC的可穿戴设备在部分场合下体验更好。目前,部分智能手环、手表加入了NFC功能,可以进行部分支付、门禁卡模拟等功能,而可穿戴设备愈发受到青睐,在便捷使用上也更有保障,比如,在交通支付、门禁卡等部分场景下,可穿戴设备无需拿出手机的操作相对智能手机可能更好一些。
三是,NFC的支付体验尚不完善。结合前文提到的商户接受程度,部分商户或不愿意购置可以用NFC支付的设备,而采用二维码的方式进行交易。这使得NFC支付在部分场景下并无用处,造成一定程度的体验下降。
综上所述,NFC已经在部分品牌中被推向两千元以内型号产品,似乎一切都在向着卢伟冰所描述的“未来NFC也许会跟TYPE-C一样变成手机标配”的方向发展。但目前,NFC在成本与体验两方面,仍然存在发展的阻力,想要扫除阻力,加速NFC的普及,还需要生态整体提升。(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钉科技网”)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