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科技观察]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梁思成先生曾说,城市“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而在这个“数字化生存”加速推进、人类向赛博空间全面“迁徙”的时代,城市则不仅要有“生命”,同时要有“智慧”。
如何让城市更好成为“数智生命体”,成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关键要素,整体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恰恰是近期在青岛举办的“2021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大会”的主要议题。
同时作为承办单位与与会企业的海信,带来了智慧城市方面的最新解决方案。不仅如此,海信集团控股公司高级副总裁陈维强博士在他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建设“智慧新生活之城”:“海信提倡的智慧城市,是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有‘温度’感知的城市,是对每一个体都有利的城市。”不难发现,这是海信对“关注实际需求,注重应用落地”理念的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用科技创造温度,也正是智慧城市该有的样子。
智慧城市的“新门槛”
名为《建设数字城市,释放数字生命力——数字时代下,提升城市新生代影响力》的主题报告中曾指出:数字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重点,中国作为全球数字城市的主要战场正走向世界最前沿,全球1000多个数字城市项目中,超过50%在中国。
在对于未来的预测中更指出,到2023年,中国数字城市市场规模将超万亿,中国的领先实践将成为标杆,中国将成为数字城市知识输出国。
此前,技术水平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存在更强制约,包括数据的整合协同、信息的处理效率、信息的安全维护等等。实际上,多年努力,叠加数字技术升级迭代速度远超以往的时代红利,让智慧城市产业迎来新变化:技术制约仍然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者们却已经更有信心和能力克服困难,但其它一些问题随之凸显。
在钉科技看来,三个问题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除“技术”之外的“新门槛”:
其一,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提出是否关注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其二,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研发后续可否切实应用于生产生活;其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实现最终能否为城市居民带来预期体验。
以上三点,其实都在指向同一个主题:关注人。正如海信在大会上反复提及的,建设智慧城市,其根本目标在于建立一个智能化、以人为本的生活圈。
海信方案的“新解法”
陈维强说,海信智慧城市战略的核心,不是堆砌数据中心和智能设备,而是通过对家庭、社区与城市的全场景打通,为市民打造便利、健康、智慧的生活体验。
技术不是用来秀出企业的“肌肉”,而是用来为人、为生活服务,海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海信从顶层设计入手,打造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
此前,海信在智慧家庭、智慧社区的实际应用和技术储备上深耕已久且持续领跑;继而从居民的出行需求侧出发,整合技术优势,实现打破交通工具壁垒、集约时间与费用成本的“出行即服务”(MaaS);再进一步,则是将城市中各个业态相互割裂的智能化和场景应用打通,跨产业率先建构系统化结构,实现数据、业务的深度融合,从中挖掘体验场景。
就此次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大会期间所做的观察,钉科技认为,现在的海信,着力于填充智慧城市运行的更多细节,从需求出发,让应用落地,使得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对智慧城市的感知,和在智慧城市中的获益都更为充分。
一本手册、一个系统和一个目标,在为这样的目标积蓄力量:
先看“一本手册”,意义在于提升运行效率。海信与南开大学联合发布了业内首个“城市医生知识库”,梳理出拥有1万多个指标的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大数据及知识图谱技术深度应用的基础上,打造了一套涵盖城市“病征”自检、“病因”分析、策略输出、管理预防的闭环知识模型,为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的大型政企用户提供了基于城市全场景的精细化治理指南。既指出问题,又给出建议,城市治理的能力势必大幅提升,同时提升的是能力的可复制性,更多城市有望因此受益。
再看“一个系统”,目标在于升级管理能力。海信利用“城市云脑”这一数字底座,打造了拥有行业最全指标体系的“城市医生”以及可以即问即答智能分析的“领导驾驶舱”系统,对城市级数据进行“精细化加工”,用数据说话、用AI赋能,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对于复杂的城市管理,像给人出体检报告一样,通过科学、系统地“感知”,给出“体检”结论,提升管理效率。既突出整体性,又凸显精细化。
接着看“一个目标”,关键在于丰富服务内容。“开放、合作、共赢”的海信生态合作战略正式发布,海信将面向智慧城市各垂直应用、业务场景、云脑工具、算法开发及智能硬件等领域招募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以云脑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开发建设,计划在未来3年内,在各领域发展300家生态合作伙伴。
关注现实需求,重视应用落地,这是海信智慧城市方案的突出特征。不难理解,海信眼中的城市,正是一个个如人体般精密的生命,要通过数字技术的纵深运用,让他们有智慧的运行,打造“数智生命体”。
产业生态的“新议题”
一个目标、一个系统、一本手册,都是在理解了智慧城市建设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相关应用的现实落地,做出的进一步努力。而在钉科技看来,另外的一个共同点则是,激发产业生态更好地形成合力。
“独木难支,众擎易举”很好地概括了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企业间应有的关系。技术实力强劲如海信,依然难通过独自的力量撑起一个又一个的“数智生命体”。毕竟,在作为智慧生活更小细胞的智慧家庭中,多场景、多品类、多需求,就已经成为特点,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度就可想而知。
海量的碎片化需求仅靠少数几家公司是根本无法满足的,而需要一大批包括终端、内容、应用、服务等类型的企业来共同努力。
跨领域、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这是智慧家庭的必然要求。对比此前的“合作”,当下的产业生态需要企业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如果要给出一个直观的描述,钉科技认为是从牵手到拥抱的变化。
海信显然对这一点的理解愈发深刻,在战略安排和技术支撑方面,从来保持着开放的特质,在对外赋能、合作的理念和方式上,更是不断优化。
在本届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大会上,海信就表示,将基于在业内二十余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与合作伙伴毫无保留的分享交流,并向合作伙伴提供开放的云脑框架及150余座城市市场的商务资源,为合作伙伴从技术到市场全面赋能,快速提升企业实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海信有能力打通从家庭、社区到城市的全场景、全业态的智慧生活,也有可能进一步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建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全面合力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正如2021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大会的主题所述,“科技融合产业,生态赋能经济”。智慧城市产业已经来到鼓励分享、平台崛起的新阶段,主张“以人为本、应用导向”的海信,也将迎来新红利。(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钉科技”)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