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科技网注意到,当眼镜被加上AI技术“重做一遍”成为“AI眼镜”,越来越多的科技互联网厂牌似乎觉得他大有可为,赛道在走向拥挤,让“百镜大战”的说法从去年流行起来。
近段时间,TCL旗下雷鸟在AWE2025期间展出多款智能眼镜旗舰产品,阿里巴巴被传出在扩大AI眼镜研发团队,字节跳动被称计划入局,vivo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亮相了首款头显产品,小米确认发布AI眼镜……而从中国和全球市场来看,他们都不是所处领域的个例。互联网、手机、电视领域的大佬们,通过对AI眼镜的关注,把“拥抱AI”这件事情变得具象了起来,谁会在AI眼镜大战里先胜出?
(雷鸟X2,截图自雷鸟创新官网)
在QYResearch公开的数据里,2023年全球AI眼镜市场规模约为1.27亿美元。
到2024年,有AI眼镜产品已经接入大模型,比如,百度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
到2025年,在作为2025年开年科技圈风向标的CES,AI眼镜出现在了官方海报上:CES 2025的主题是“Dive In”,它在描述一种动态——“热切地着手去做某件事情”。做什么?按照CES全球科技风向标的惯性,“探索未来”是毫无疑问的。怎么做?据了解,CES 2025的主题海报由AI生成,主题人物佩戴着一款智能眼镜。“探索未来”的工具也不言而喻,就是以AI为代表的前沿智能科技。AI眼镜,看起来要先行。
在洛图科技最近的一份报告中,预测中国AI眼镜市场总销量增长近190%。
科技互联网圈不同领域的顶流们各有优势:
阿里、百度、字节跳动这样的互联网大厂,主要是包括大模型能力在内的相对领先的AI技术,以及多维度的庞大资源规模。比如,雷鸟创新就在年初和阿里体系的阿里云在 AI 眼镜领域达成深度战略合作,通义系列大模型将为雷鸟创新的AI眼镜提供独家定制的技术支持。相比接入开源模型或基础模型,专门的模型定制应该能带来更好的差异化体验,这或许是合作的原因。从这样的合作,可以看到互联网大厂AI技术的竞争力。
手机厂商往往有更好的用户基础、渠道触达能力以及对移动终端硬件和系统、应用的研发及整合实力,而且新兴移动终端通常都会与手机关联。如果比较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巨头,后者其实更适合做上游和幕后的赋能者,在终端市场的竞争,他们未必是手机厂商的对手,此前他们并没有特别成功的硬件案例。
电视厂商长于显示、音视频整体体验以及品控,从目前的AI眼镜产品形态来看,他的基础还是视听终端,从这里来看,类似TCL旗下雷鸟等品牌的表现值得期待。同时,以雷鸟为例,他还有另外的身份,本身已经算是可穿戴设备、头显领域的资深玩家,在作为AI眼镜前辈的AR/VR领域有丰富经验和用户洞察,这在给他加码。
接下来就是AR/VR资深玩家,如前面所说,作为行业的见证者和早期竞争的突围者,他们或许更能把握可穿戴显示设备的创新和市场规律。
除了前面提到的各领域大佬,其实也有很多在AI眼镜领域近乎“原生种”的品牌,比如推出了“AI拍拍镜”的闪极科技,更新的视野、品类的专注、能放下架子,可能会让他们成长为行业新巨头。比如,AI拍拍镜A1,用999元的业内罕见定价,让首日订单破了5万台。
丁科技网更看好手机厂商,像雷鸟这样背后有影像领域巨头并且自身有丰富经验的AR/VR资深玩家,以及闪极科技这样的新锐。
当然,谁会在AI眼镜大战里先胜出,或许还要看谁能先跳出AI眼镜越来越同质化的三种形态——AI+音频、AI+AR、AI+拍照;要看谁能提供更好的细节体验,比如续航,比如能够和多少传统眼镜品牌建立合作;甚至要看一点点运气。(丁科技网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丁科技网”)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