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飞科电器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4.64亿元,同比下降54.45%;扣非净利润预计3.65亿元,同比下降58.81%。这是自2016年上市以来,飞科交出的最差成绩单。
对于业绩下滑,飞科电器在公告中解释称,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公司处于双品牌结构战略调整的市场衔接过渡期以及消费环境变化影响,导致公司经营承压较大;二是报告期内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相比去年有较大金额减少。
曾经的“剃须刀之王”为何会沦落至此?
高光褪去:从行业霸主到增长失速
作为国内个护小家电龙头,飞科电器曾有过辉煌的历史。1999年,李丐腾创立飞科电器有限公司,并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只双头旋转式剃须刀。凭借精准的品牌定位和大规模的广告投入,飞科迅速打开了市场。
2007年,李丐腾通过并购5家同行企业,实现了中国剃须刀行业的首次大规模资源整合,进一步壮大了企业实力。2009年至2012年,飞科剃须刀连续四年在同类产品中占据市场销售量和综合占有率第一的位置,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军者,并成为国际品牌飞利浦的主要竞争对手。
2016年,李丐腾带领飞科电器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国内首家个人护理电器上市企业。上市首月,股价收于每股51.23元,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资金涌入。凭借此次上市,李丐腾一跃成为温州首富,风头一时无两。与此同时,飞科电器与飞利浦形成了双龙头格局,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然而,巅峰背后暗藏危机。随着市场逐渐饱和,飞科电器的核心业务——电动剃须刀的销量开始出现下滑。2018年飞科剃须刀的销售量还能达到6576万台,占据45%的市场。2019年开始,其销量大幅下降,市场份额也在快速缩减。到2020年,市场份额已不足35%。
受业绩下滑的影响,飞科电器的股价已从历史高点86.88元/股显著回落。截至2月7日收盘,飞科电器的股价报35.59元,总市值为155.03亿元。相比其最高时期的311.9亿元市值,目前的市值已经缩水超过一半。
转型阵痛:高端化战略的双刃剑
面对销量下滑,飞科电器尝试通过进军高端市场来扭转局势。2021年起,飞科推出了多款价格较高的智能剃须刀,试图通过提升产品档次来增加利润。与此同时,飞科还在营销上下功夫,选择情人节、七夕等节日推出高价礼盒,试图拓展女性消费市场。
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飞科电器还实施了双品牌策略:“FLYCO飞科”作为主品牌,专注于冲击高端市场,而“POREE博锐”则继续走性价比路线,承接下沉市场需求。
尽管这一策略在2022年和2023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到了2024年却未能持续奏效。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动剃须刀市场整体零售额同比下滑5.2%,而飞科电器的降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电动剃须刀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滑19.88%。
业内人士认为,飞科电器业务下滑的关键在于核心业务过于单一,长期依赖剃须刀这一品类,缺乏能够带动增长的新“爆款”产品。与此同时,飞科的产品质量在行业内缺乏竞争力,尤其在电动剃须刀和电吹风等核心品类上,与飞利浦、戴森等国际品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单腿走路”的业务模式,加上产品力不足的硬伤,使得飞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
深层病灶:重营销轻研发埋隐患
进一步探究飞科电器业绩下滑的背后原因,不难发现其长期存在的“重营销、轻研发”策略埋下了隐患。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飞科电器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2亿元、8883万元、9928万元,研发费用率依次为3.29%、1.92%、1.96%,呈下滑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飞科电器在这三年间的销售费用分别为7.698亿元、11.42亿元、14.77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9.22%、24.69%、29.19%。
这种过度依赖营销而忽视研发的投资结构,使得飞科电器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方面面临瓶颈,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压力。
回顾飞科电器的发展历程,创始人李丐腾通过精准的品牌定位和大规模的广告投入,成功打开了市场。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这种早期的成功策略似乎已经不再适用。特别是在当前消费两极分化的大背景下,高端市场被国际品牌把持,下沉市场遭小米、徕芬等新势力蚕食。飞科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高端化缺乏技术支撑,性价比优势逐渐丧失。
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飞科电器需要重新审视其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在未来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没有创新,再好的营销都是空中楼阁。对于这位曾经的“剃须刀之王”而言,或许唯有重拾技术初心,方能在存量市场中杀出血路。
- QQ:61149512